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認識構音異常

◎什麼是構音異常?                      
構音,是自胸腔呼出之氣流,經過聲帶的振動,再經唇、舌、顎、咽等構音器官的摩擦或阻斷等動作,以發出語音的過程稱
之。若在構音過程中構音的方法、位置、速度、強度或動作的協調出了問題,則會造成語音的改變,形成所謂的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的類型
替代音:以另一語音代替標準語音,或以其它 類似聲帶振動的聲音取代標準語音的情形,如:公公說成咚咚。
歪曲音:語音歪曲變化聽起來不同於標準語音者。
省略音:聲符或韻符被省略,如鞋子說成ㄧㄝˊ子。
添加音:正確的語音中加入不該加的音,如:ㄔ飯說成ㄔㄨ飯。
聲調錯誤:國語的四聲運用錯誤。
整體性的語音不清:如唇顎裂、聽覺障礙、腦性麻痺等類兒童的咬字不清晰,但無確定的構音錯誤組型。

◎一般兒童的構音發展
三歲以前:ㄅㄆㄇㄉㄊㄋㄌㄍㄐ
三歲~三歲半:ㄎㄏㄑㄒㄓㄗㄘㄙ
三歲~四歲半:ㄔㄈㄕ
六歲~六歲半:(65)

◎給家長的話:
要幫助一個孩子獲得正確而清晰的語言,必須多方面的相互合作才能給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經驗,在構音治療上一旦兒童了解標準音及自己錯誤音的特徵,並能在單音或音節上發音,就可以進歩得很快,所以父母只要按照治療師的矯治策略進行,兒童的發音必能有所改善。

                           若瑟醫院聽語中心關心您

何謂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是指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在發育成熟之前受到損傷或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其運動機能發生障礙。發生的時間通常在出生之前或出生不久,也就是還在發育中的大腦,其控制運動方面的細胞受到傷害,使的肌肉控制方面發生障礙,所以腦性麻痺病人一般來說會有無力或是僵硬的情形發生。不過腦性麻痺患者的肌肉通常不是完全癱瘓,但其傷害可能會影響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因此使腦性麻痺兒童可能同時有視覺、聽覺、語言或學習上的障礙,是屬於多重障礙類別。腦性麻痺病患的腦傷不會惡化,因此是非進行性的疾病,可是若是沒有加以適當的治療,會有關節畸形或攣縮的情形產生。腦性麻痺的類型有很多種依照肌肉張力來分類可分成:
  1. 痙攣型-痙攣型的病患主要是由於受到傷害的腦部傳出不正常的訊息到肌肉,使肌肉呈現高張力,導致肌肉僵硬而呈現緊縮的狀態,且肌肉保持在不正常的姿勢,因而動作較為遲緩與笨拙,此種病人很難有大幅度的運動,因此常有畸形或痙攣的產生。
  2. 徐動型-此種病人的肌肉張力不斷地在改變,因此他們身上的肌肉(四肢、臉部)長或有不自主的顫動或緩慢的扭動,同時也由於不自主的肌肉張力變化,他們無法維持在一個固定的姿勢,這樣的病人有時會從僵硬的不正常姿勢忽然變成軟趴趴的。
  3. 協調不良型-這種病人無法穩定地控制他們的肌肉,乃至於肌肉,因此他們的動作往往較不穩定,當要他們去做些較為精細的動作便會產生,例如當一個協調不良的病人試著拿起一枝筆時,他也許就較不容易對準筆,將筆拿起來。
  4. 混合型-就是一位病人表現出不只一種的上述症狀。  
若是依照受到影響的身體部位來分,又可分為:                                                      
  1. 半身麻痺-即半邊身體、上肢或下肢受到影響。
  2. 雙邊麻痺-四肢都有受到影響,不過一般來說下肢的受到的影響較為明顯。
  3. 四肢麻痺-全身都受到影響,連臉部也受到影響,一般來說上半身受到的影響較大。

腦性麻痺的治療
在了解腦性麻痺如此複雜的致病機轉與個別差異之後,我們可以確定以下的觀點是很重要的:
  1. 治療必須愈早開始愈好;小兒科醫師在兒童新生兒期發現此項問題,必然開始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
  2. 治療是終身努力的目標;腦內的變化是上游的主因,卻無法挽回,大部份可進行的治療都是屬於下游的後遺症建設與缺陷;因此,治療目標不是根治,而是改善,並終身與成長的速度在作競爭。
  3. 治療有賴於整體制度的的建立;因為治療的困難與繁瑣,正常人的醫療制度並不適用於腦性麻痺兒及家長;因此,必須在政策制定上予以協助,才能方便患者就醫。
  4. 治療有賴於所有家屬;許多的治療不只靠病童本身,更有賴於家長精神上的扶持與鼓勵甚至日復一日的復建動作,家屬的支持諒解與金錢、時間上的支援,家居環境的改良與重建等。
復健科可以提供的治療如下
  1. 腦神經藥物;有一些藥物在極早期或許可以改善腦部循環而降低病變嚴重性;有一些鬆筋藥物在晚期可以藉由降低肌肉張力改善控制與功能。
  2. 復健治療:
復健計劃可與神經科醫學合作,訓練腦部與動作的發展
物理治療利用物理治療技巧,如熱敷鬆弛、被動拉筋、主動控制與肌力訓練、平衡感訓練,或一些活動刺激(如騎馬、游泳)來協助肢體的成長。
職能治療利用職能治療技巧,對手部、上肢,及生活上的一些常用動作,利用遊戲或輔具,來協助熟練技
  1. 輔具與支架;利用一些輔具、支架、矯正鞋、托足板、外在工具,協助解決一些簡單的關節活動度不佳,控制力不好的問題。
  2. 肌肉注射;有一些神經學阻斷藥物(肉毒桿菌),可以直接注射入肌肉內,暫時或永久阻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因而降低張力,而使痙孿型的問題可以得到舒緩及改善。
  3. 另類療法;其中最普遍的是利用針灸來降低肌肉張力,目前已有部份醫院的中醫部已在提供此項療法,但效果有待研究認証。

唇裂?唇顎裂?顎裂?

一、               唇裂?唇顎裂?顎裂?

在胚胎早期發育時,嘴唇部份是由兩側組織漸漸往身體中線連結起來。如果在連結的過程中有一些差錯,而不能按照預定的進度達到連結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裂縫。若單純只是上唇的地方有裂縫,稱為唇裂;若裂縫延伸至口內硬顎或更內部的軟顎部位,稱為唇顎裂;有時僅口腔內之上顎或軟顎裂開而外表正常,則稱為顎裂。

二、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大部份致病原因未明,部份是受到遺傳或環境因素的影響。遺傳因素係指染色體中多種不良基因所造成的。環境因素則包括:

(一)病毒感染,如德國麻疹。
(二)服用藥物,如抗癌、抗癲癇、類固醇等藥物。
(三)X光輻射線照射。
(四)營養不平衡。
(五)民間傳說母親在懷孕期間因拿剪刀、釘釘子、搬家、移動櫥櫃等因素純屬臆測,不足採信。

三、   唇顎裂者之語言特徵:
唇顎裂之類型、顎部手術年齡、患者本身的心智發展,均可能影響其語言能力,主要語言特徵如下:
(一)構音異常:其可能原因如下:
1.      明顯的鼻腔漏氣,干擾語音之清晰。
2.      牙列不整導致齒音不清。
3.      長期的發音不當,產生許多代償性語音。
4.      因聽力受損而構音錯誤。
(二)聲音異常:其可能原因如下:
1.      口咽腔太大,導致鼻音過重。
2.      聲帶振動不規則或聲門未完全閉合,造成聲音沙啞現象。
(三)說話速度較快。
(四)因習慣性的皺鼻或怪異表情造成與人溝通之困難。
四、    語言治療的基本原則:
(一)激發正常語言發展階段:
1.      一歲半以前,患童還不會說話,應利用各種方法訓練患童構音器官的力量,激勵其說話的慾望,如吸吮、吞嚥、咀嚼、吹氣或舌頭上下左右活動等等。
2.      已會說話之患童,設法促進其語言發展,從遊戲中增加其字彙、文法的能力。
(二)語言矯正治療階段:與語言治療師研商,給予語言治療。
1.      減慢說話速率,使患者有充裕時間來正確構音。
2.      增進言語機轉機能:訓練顎咽機能,舌唇之靈活度等等。
3.      控制氣流方向,使其能正確地由口腔出來。
4.      發展聽辨能力:使患者本身能分辨正確與錯誤語音之不同,進而改進自己的發音。
5.      改進音質,使其聲音較為悅耳。
6.      構音治療:教導每個語音正確的構音部位和方法,使患者能清晰地說話。

什麼是失語症

什麼是失語症 
                
失語症是後天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所引起的溝通障礙,常見於因腦中風、腦外傷的患者。依照中樞神經受損的區域與嚴重度,通常在聽、說、讀、寫四個語言層次上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障礙。
                                                                              
失語症的臨床症狀(以下各症狀視患者受損區域及嚴重度)
1有聽沒有懂:
患者接收聽覺訊號的能力不受影響,卻無法理解接收的語音訊號,就像鴨子聽雷一樣,因此出現答非所問或一知半解的反應。

2、有口難言:
患者對於平時可不假思索的口語表達出現困難,例如無法命名常見物品名稱、說出不是自己想講的語詞、說話十分吃力、甚至旁人完全聽不懂的亂語。此時若提示 一兩 個字,或許可讓患者講出想說的話。

3無字天書:
原本識字的患者能將看見的文字訊息傳入大腦,但大腦卻無法分析訊息,造成無法完整瞭解文章的意義。

4亂無章法:
患者書寫時會出現筆畫或筆順錯誤、錯字連篇、左右上下顛倒、甚至無法書寫。

給家屬的建議
1.      患者的黃金恢復期為發病後六個月內。及早且持續接受語言治療能幫助患者恢復較佳的溝通能力。
2.      當患者講不清楚或聽不懂時,請多些耐心等待。家屬可提示第一個字或物品功能、形狀等,不要催促患者或加大音量跟患者說話。
3.      鼓勵患者多說話,可從早安、再見、謝謝等簡單片語著手,並提供輕鬆的溝通氣氛與機會。如無必要,盡可能不要打斷患者的談話。
4.      和患者說話時,透過肢體動作、豐富臉部表情、圖片幫助患者了解對話內容。
5.      說話內容簡短扼要,速度稍慢,避免使用太抽象的詞彙。
6.      多使用開放式問句(例如「今天感覺身體如何啊?」、「早餐吃了些什麼啊?」),少用僅需患者回答是/不是、要/不要、好/不好之類的問句。
7.      若患者無法使用口語表達,可鼓勵使用手勢或紙筆交談。
8.      有時患者會將不雅的辭彙脫口而出,請勿責備他們,因為這並非患者的自主反應。
9.      避免對患者表現出不耐煩或過度憐憫,因為除了溝通有困難之外,其他應以正常成人對待。

幫助寶寶快樂長牙

長牙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寶寶的乳齒可以幫助咀嚼食物、口腔的正確發音並維持外貌的美觀,因此為了與健全的恆齒接棒,家長們絕對不可以「乳齒一定會換」的觀念,而忽略小孩乳牙時期的照護。
    而長牙階段可以說是乳齒發育的「陣痛期」,寶寶經常在生理上與情緒上出現不適應的現象,爸比媽咪一定要多點愛心與耐心陪寶寶度過這個時期,幫助寶寶順利迎接潔白燦爛的笑容!寶寶長牙的同時也伴隨了一些行為的出現,包括哭鬧不安、流口水、亂咬東西等,甚至一般認為會有發燒的現象,都需要爸爸媽媽們特別注意並仔細照顧,常見的狀況如下:
◎狀況一:口水成「災」                               
    寶寶長牙時期也正逢學習咀嚼動作的時候,唾腺也逐漸開始發育,在吞嚥動作不成熟的情況下會使分泌唾液的量大於吞下去的量,再加上寶寶長牙所造成組織腫脹的疼痛感,會促使唾液分泌產生潤滑作用以降低牙痛不適感,因此這時期的寶寶常會有口水流不停的現象,家長便要注意勤加幫寶寶擦拭,也可以圍上圍兜,避免口水蔓延周圍的皮膚造成濕疹的情形。口水流多時也要記得替寶寶補充適當的水分。
狀況二:牙床疼痛導致情緒及食慾問題
    當牙齒要突破牙肉長出時,會因腫脹而感到疼痛,尤其在長第一顆牙時會最為明顯,因此寶寶容易哭鬧、睡眠中斷、情緒不安急躁、胃口降低,甚至抵抗力較弱而容易遭受感染。爸比媽咪可以用紗布沾冰水,幫寶寶擦拭、按摩紅腫的牙肉,以減輕他的不適;也可以拿冰凍的芹菜棒或胡蘿蔔棒讓寶寶啃,是超有效的冰敷消炎妙方;或是利用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胃口不佳時則可以準備一些如布丁、優格等較冰涼、容易入口的食物。不過最重要的是父母多安撫寶寶的情緒,溫暖的呵護會是最好的良方。
◎狀況三:亂咬東西
    家長可能會發現長牙的寶寶突然變得很愛亂咬東西,拿在手上的東西經常往嘴裡送,為考量到衛生及安全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替寶寶準備固齒器或是相似功能的玩具,也可以利用較硬的蔬果讓寶寶囓咬,但是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噎到的可能性,家長最好在一旁照護。而平常一些容易被寶寶誤食吞入的小東西,如鈕釦、堅果類果仁、銅板、小珠子、螺絲釘等等,都要安置在抽屜、高處等寶寶不易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因哽到而窒息的情況發生。

◎狀況四:發燒,也是長牙惹的禍?!
    由於這個階段的寶寶免疫力較弱,一般來說會較容易感染,而長牙時期的寶寶因為磨牙緣故常會亂咬東西,如果接觸的東西較不衛生便有可能因而感染生病,加上牙齦腫脹發炎,以致會產生發燒或是腹瀉的現象。
長牙的順序
    寶寶一般在68個月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但有時還是因人而異,不需因較晚或較早而感到憂心;另外長牙雖然也有先後順序可循,但同樣也有不一定的情況發生,只要寶寶的牙齒發育正常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你可以參考下列長牙的階段:
1.上下排中乳門齒---四至六個月左右
2.
上下排側乳門齒---六至八個月左右
3.
上下4顆前乳臼齒---一歲左右
4.
上下4顆乳犬齒---一歲半左右
5.
上下四顆後乳臼齒---二歲左右
    如果寶寶遲至一歲半都還未長牙,就有可能是異常現象,應儘快帶寶寶就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叮嚀
    不管是長牙時期或是乳牙時期,口腔及牙齒的清潔保健也是奠定恆齒發展的基礎,因此在乳牙尚未萌發前,家長可在餵食完畢之後,以紗布或棉花棒等用溫開水沾濕,幫寶寶清潔口腔;而當寶寶乳齒開始萌出之後,便可以開始幫寶寶刷牙,等到孩子成長至2~3歲時,便可以開始教導他獨立刷牙,但由於其手部動作還不太靈活,家長起先可以從旁協助或是幫他再刷一遍,以免無法徹底刷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而造成蛀牙的情形。

認識自閉症

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最早由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師肯納(Kanner)1943年所發表,故又稱為「肯納症」。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與表達困難、難以和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和一成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玩法與行為會隨著年齡、智商及自閉症的嚴重程度而不同。自閉症為先天性的疾病,並無法像一般疾病藉由開刀、服藥、補充營養而完全治癒,只能藉由療育矯治來減輕障礙的程度。它的盛行率約為每一萬人中有5-10名,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51
自閉症主要特徵                                                 
(( )人際關係的障礙
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缺少一般兒童的自動自發模仿學習能力、無法和小朋友遵守共同的規則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及理解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及想法等方面等的困難。
)語言和溝通障礙
自閉症在了解他人的口語、肢體語言、或以語言、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度。大約有30%~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而有語言的自閉症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即使具備高功能的語文表達能力,在「語言運用」上也會出現困難,常有對答不得要領的困難。
)固著的行為
自閉症兒童常有一些和一般兒童不同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如出門要走一定的路線,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習慣,狹窄而特殊的興趣,玩法單調反覆缺乏變化,環境佈置固定等,如果稍有改變,就因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鬧。
如果孩子出現下列七種以上之情形,則需提高警覺,至醫療單位或特教專業機構進一步檢查:
      1. 目光不與人接觸
      2. 抗拒正常反應方式
   3. 與其他兒童相處困難
4. 大多以手〈姿〉勢表達需求
5. 持續怪異的遊戲方法
6. 行為固定,拒絕變化
7. 不易與人親近
8. 不斷模仿別人說話(尤其是以仿說問句的最後2個字來回應他人)
9. 對物體的喜好表現不洽當
10. 喜歡轉動東西或注視旋轉的物品
11. 極端好動極端好動或過度安靜被動
12. 無特別原因表現極度吵鬧
13. 聽而不聞,無反應
14. 孩子對於您的表情、說話、肢體互動或情緒沒有明顯反應,也不感興 
趣。
     15. 當抱著孩子時,卻感受不到他/她與您的情感交流及互動(這種感覺有
   如抱著木頭般)。
   16. 當孩子感興趣的物品或食物被您取走時,他/她卻總是輕易放棄,頭也
    不回地離開,不帶任何情緒表情,或有時情緒反應過度強烈地尖叫。
17.  孩子像無頭蒼蠅般,缺乏目標行為、四處遊走,同時也看不到符合一、兩歲幼兒的功能性遊戲,想像遊戲更難發現。
18.  孩子對於危險(例如爬高、尖銳物)無害怕意識,卻對一般刺激(例如當您輕輕觸碰到他)出現過度情緒反應時。
孩子的注意力總是專注於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小細節上。

有聽沒有懂?-聽知覺的重要性

四歲的皮皮在父母的眼中是個心肝寶貝,可是一上幼稚園後,老師卻常常向皮皮的父母表示,表示皮皮在上課時很容易不專心,容易被教室外的聲音吸引,老師說的話也好像都沒有認真聽,即使一對一跟皮皮說話,皮皮也很容易就忘記了或做錯了。例如「小朋友請將書本放到抽屜裡,書包放在椅子上,再到教室門口排隊。」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了,只剩皮皮還搞不清楚狀況。老師依照皮皮平常的表現,認為皮皮並不是故意唱反調,也不是聽不懂,但是平常的表現就是跟其他小朋友有差距。皮皮的父母一開始還以為是皮皮的聽力受損,在多次檢查後,結果表示皮皮的聽力正常,於是轉介給職能治療師,治療師依據爸媽及老師的描述,推測可能是聽知覺失調。到底什麼是聽知覺失調,又要如何補救呢?
                             
認識聽知覺
聽覺接收系統含聽覺器官,腦幹,與大腦的特定區域。耳朵的形狀可幫助我們接收外在的音波,即聲音。並使其進入外耳道,並經由一層薄膜,即鼓膜。使其震動後將訊息傳入中耳內之聽骨,並經過耳蝸,震動纖毛,進而刺激聽神經,讓大腦「聽」到了聲音。而大腦內也有負責處理聽知覺的部位,在收到聽覺後,使聽覺產生其意義,進一步與大腦其他部位合作,對於聽覺產生反應及回饋。

聽知覺失調
而聽知覺失調通常是指聽覺器官皆正常下,由於大腦負責處理聽知覺的部位失調,使的孩子有聽沒有懂,進而無法做出適當的回應。一般說來,聽覺系統正常,聽知覺失調的小孩較聽力障礙的小孩人數上較多,由於語言的學習是雙向互動而來,當聽知覺失調詩,也有可能影響小孩的語言發展。聽知覺正常的小孩會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加以篩選並過濾,例如在吵雜的地方還是可以聽到特定的聲音。同時針對聲音的意義做出回應,而聽知覺較差的孩子,無法即刻做出反應,有時會不知所措,或要求再說一次。有的孩子則會自行重複指令,待確定後再行反應。如果孩子長期因聽知覺失調未即時發現,長期接受負向的經驗,可能使孩子在人際關係及學習上受挫,進而養成消極,逃避的態度。例如無法在課堂理解授課內容而學業表現差,無法理解遊戲規則被認為在搗蛋等。


聽知覺失調的原因
前庭功能失調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因為前庭系統與聽覺系統的接受器較為相近,兩者互動頻繁,許多研究也表示許多聽知覺失調的孩子在前庭系統上也有發展不足的情形。聽知覺的辨認差也是可能的原因,有些早產兒因神經髓鞘形成較慢,使的聽知覺較為遲鈍,甚至無法分辨相似的發音。形成語言學習上的困難。聽知覺過濾能力差也是可能的原因,孩子出生時如果有缺氧的情況,容易引起感覺統合不良,使的聽知覺的辨別受到影響,無法過濾環境中不要的刺激,常見的情況是老師在教室上課,孩子可能因教室外的鳥叫聲吸引。聽覺記憶力不佳也是可能的原因,雖然聽的懂,但不容易將刺激適當的登錄在大腦中,使的當下雖了解,但容易因一分心就忘記了,使的學業表現不如預期。
促進聽知覺的正常發展
現代家庭多為雙薪家庭,父母下班一回到家大多就已精疲力盡,使的小孩往往由電視機「照顧」,不知往往被電視機剝奪了許多能力發展的時期,聽知覺及是其中之一。可與孩子一起閉目傾聽生活周遭的聲音,如喇叭聲,鳥叫聲,或是陪伴孩子聆聽錄音帶,提高對聲音的敏感度,增進聽知覺辨別能力。而前庭功能不佳的小孩常見的情況是會對盪鞦韆或溜滑梯這類的活動較為排斥及害怕,可漸進的增加遊戲強度,讓孩子逐漸習慣充分的前庭刺激,活化內耳聽覺接受器,增加聽覺的敏銳度。聽知覺過濾能力差的小孩,可先試著以較安靜的房間作為學習場所,待習慣後可逐漸增加噪音的刺激,訓練在較為吵雜的背景環境下過濾聽覺刺激。而聽覺記憶能力不佳的孩子可藉由「老師說」,「聽指令做動作」等遊戲增加其聽覺記憶能力,過程中以正向的鼓勵為主,勿讓孩子因負向經驗而退縮。
許多家長在小孩表示「不知道」或對於問題或要求不理睬時,採取消極的對應或激進的打罵,常會使小孩被認為任性或不專心的情況,不知孩子可能是因聽知覺失調造成指令無法理解,可以的話,可試著引導小孩將「不知道」的原因說出,是聽不懂抑或是忘記了,將問題釐清,以免喪失治療聽知覺失調的契機。

視 界~~~視 知 覺

許多家長會對孩子的一些表現感到困惑,例如:喜歡的東西,一看到眼睛會發亮,只看自己想看的,其他都裝作沒看到;要找的東西明明就在眼前,怎麼孩子一直沒看到呢?但平常看東西又好像沒啥問題;有的孩子會把字寫顛倒,有的孩子無法將黑板上的字抄寫到桌面上的作業本上,也有些孩子無法順利逐字閱讀,可是分開成個別的字卻都認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因為這類孩子所呈現的問題,是屬於視知覺功能不足。
    人類的眼睛有一段重要的發育期,一般為出生後到六歲之間。從嬰幼兒的時期到成人的發展過程,環境中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感官刺激,如視覺、觸覺及聽覺等。而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擷取及整合生活中所需要的訊息,以及過濾掉不需要的刺激。我們對於周圍世界的瞭解,80%均仰賴著視覺感官,而它同時也是我們所有感官刺激中,腦部最為優先處理的訊號,所以我們可以說與外界訊息的連接有7580%是與視覺或視覺回饋有關。對靈魂之窗而言,除了利用這個感官做「看」的動作,下一個步驟則需將這些訊息傳到大腦做更複雜的運作,也就是進一步的知覺歷程。因此,視知覺所指的是--透過視覺了解所看到的影像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有看有懂。
   何謂視知覺的要素呢?在學術上視知覺大致分為7大項目分別為視覺區辨視覺空間關係、視覺形狀恆定性視覺記憶視覺前景背景視覺順序記憶視覺完整性
1. 視覺區辨:能認出物品之間特徵的異同點,並可以從相似的圖樣中找尋所要的圖樣。如:從衣櫥中找出今天要穿的制服。
2. 視覺空間關係:空間關係是指物體與物體相對應的位置,物體一在物體二的前、後、上、下或左、右等感覺。:可以仿做出一樣的積木造型。
3. 視覺形狀恆定性:可了解不同大小、不同空間關係中物體的一致性。如:機器人不論變大變小、上下旋轉或左右旋轉,孩子依然知道是機器人。
4. 視覺記憶:把現在看到的東西和以前的經驗作比較,加以分類、整合再儲存在大腦中,即是所謂的視覺記憶。如:閱讀書本時,可以將第一章節和第二章節的內容串聯在一起。
5. 視覺前景背景:從複雜的圖樣中選取所要的圖樣。如:一個小女孩在公園拍球,她能專注於球的來去位置轉移,而不是專注於公園中的花圃或其他走過的人,球以外的事物在拍球這一剎那成為背景。
6. 視覺順序記憶:可記起一系列所看到圖樣的順序。如:可以正確寫出字的筆劃順序。
7. 視覺完整性:可從片段的形狀中,說明形狀的完整性,也就是見微知著。如:找出被書本擋住,僅露出杯蓋的杯子。
視知覺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訓練:
(1)    身體的影像、概念與協調的訓練                
增強兒童對自己身體的影像、身體的概念以及身體的協調訓練,以促進兒童的手眼協調、空間位置知覺和空間關係知覺的能力。例如一個投球活動,是需要兒童對自己的身體影像及概念有認知,才能準確地運用手眼協調能力來完成這個活動。所以可透過丟接飛盤、打籃球、打躲避球、跳繩等活動來訓練。
(2)    視覺動作協調的訓練
當一個人要去拿取所看見的物件,他的手部動作均由視覺所帶領,所以進行手眼協調的活動,:剪貼畫、串珠、疊疊樂、黏土塑造、色、描寫和堆疊積木等,都可訓練視覺與動作的協調,增強其視知覺的能力。
(3)    前景與背景的辨別
視知覺有問題的小朋友,不能從同時輸入的刺激中選擇某事物成為注意的焦點,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此能力的狀況便是在相近色系物品堆中尋找物品,可透過拼圖、大家來找碴、大賣場購物、大家來尋寶、對對碰圖卡等活動來訓練。
(4)    空間位置的訓練
若視知覺在這方面有缺陷,很可能將「d」、「p」作「q」、「24」作「42」、「6」作「9」等。其實空間位置的視知覺訓練,包括:1.位置的相同和相異、2.方向的相同和相異、3.動作的相同和相異。可透過兒童發展評估認知系統(OT-soft)WiiXbox、拼拼豆豆、七巧版、創意組合棒等活動來訓練。
    要改善視知覺功能不足,需要透過視知覺訓練加上物理環境的配合, 兩兩 相輔相成,來提升孩子的視知覺功能,如你的孩子有以上的狀況,可諮詢職能治療師。

參考文獻;
1.      特殊孩童的視知覺我們還是可以做訓練的-蘇文清的兒童療育世界
2.      擦亮靈魂之窗-作者:張雅晴
3.      視覺感知的訓練 -協康助幼展潛能

                           
若瑟醫院職能治療師鄭皓芝撰寫

兒童構音異常

兒童構音異常,即是一般所謂的「臭乳呆(台語)」,是在語音構成的過程中發生錯誤或困難,造成發音不準的情況,這是常見的兒童語言問題,而非舌繫帶太緊的結果。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造成許多人以為只要處理孩子的舌繫帶就可以修正孩子口齒不清的問題。其實幼兒口齒不清和舌繫帶太緊沒有太多的關係,反而和孩子口腔動作的協調性以及語音的靈敏度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而言,幼兒在三、四歲以後,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達到日常對話的程度,也可以用比較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所以,如果這時候仍有發音不清楚的現象,我們才會需要帶孩子去作構音的矯正。換言之,四歲以前的幼兒有發音不清楚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他的語言純熟度不夠,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語言發展愈來愈成熟,構音的問題會自行修正。但是,如果到了四足歲以後,孩子仍有相常程度的發音不清時,就需要語言治療師的幫忙了。
在構音治療過程中,會採取的步驟如下:
一、把目標音(即錯誤音)誘發出來    
二、詞的練習
三、把句子中的目標音說對
四、在短文中把目標音說對                          
五、類化訓練
以舌尖音ㄉ/ㄊ為例,先要誘發目標音(ㄉ),以透過遊戲來引導要孩子跟我們一起發出ㄉㄉㄉㄉ。當孩子能發出正確的目標音(ㄉ)後,即可進入詞的練習。(ㄉ)有許多詞,例如點心、對不起、電視,多讓孩子做不同含有(ㄉ)音的詞的練習。當孩子能發對詞彙中的(ㄉ)音時就可以把詞結合成句子,例:弟弟視,接著可以把包含(ㄉ)音的詞組合成短文或編成故事。最後進入類化練習,所謂類化就是讓孩子能在任何時候都能把音說對,這個階段就必須走出治療室,由老師、家長在平日課堂及生活中讓孩子有經常練習的機會。
範例二:
單音(ㄊㄊㄊㄊ)→詞(//口香)→句子(子曬)→短文或故事→類化訓練
構音異常的治療,首先必了解兒童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例如捲舌音一般需五、六歲後才會發的較好)、家庭背景環境(例如阿公阿嬤講台語,爸媽講國語,外傭講不標準的英語,太複雜的語言環境造成小孩語言學習混亂)、有無其他相關疾病等,再由語言治療師針對個別情況,做發音的矯正,讓小朋友了解如何發出正確的語音,家長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必須隨時叮嚀小朋友注意發音,才能達到最好的矯正效果

談觸覺防禦

你們家有愛鬧彆扭、龜毛又有潔癖的小孩嗎?---------觸覺防禦”~~
什麼是觸覺防禦?
我們家小明不喜歡別人碰到他,而且很討厭洗頭,每次洗頭都會哭,剪頭髮、擤鼻涕對他來說也是件痛苦的事,尤其是碰到他的頭和臉時就會特別生氣,還有一次哥哥穿過他的褲子,還是他的褲管上有一點點濕濕的,他就會彆扭的把褲子脫掉,好像那褲子上有什麼討人厭的東西在上面一樣,生氣得很….;老師也說小明在學校的時候,不喜歡碰黏土,更不喜歡別人碰他,也很排斥和大家赤腳踩在沙子上面玩,讓其他小朋友覺得他難相處!不知道你們家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情形,如果有的話,可能他也是所謂的觸覺防禦
在談觸覺防禦之前,得先了解什麼是感覺統合。在我們身體的感覺包括了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七大感覺系統,觸覺便是其中一種。它是最大的感覺系統,而且是出生後最先發展出來的,用來探索感覺這個環境,可見其重要性。
感覺統合障礙領域的創始人Dr. Ayres定義感覺統合為『將來自自身及環境的感覺組織起來,以在環境中可自由運用身體。而整個神經處理的過程就是感覺統合。』觸覺防禦是感覺統合中的觸覺感覺失調,以下簡單介紹觸覺功能失調的三個種類:
1.      觸覺防禦型:對一般人覺得無害的觸摸感覺產生厭惡或逃避的壓力反應。多半是因為在出生前後發生缺氧情況,如難產擠帶繞頸等,或是嬰兒時期很少被抱,觸覺神系統之成熟不足。這類孩子經常以排斥的方式處理外來刺激,經常像驚弓之鳥,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易不穩,人際關係也較差。
2.      觸覺遲鈍型:出生前後缺氧,傷及觸覺神經核,或是父母過於保護,很少讓孩子有去探索環境的機會,這類孩子觸覺較為遲鈍,學習新動作較慢,舉止也是笨手笨腳的樣子。家長需要給小孩一些觸摸玩具,或是用軟牙刷刷小孩的手心、手背和腿部,增加他們的觸覺。
3.      觸覺依賴型:出生前後缺氧,腦部感覺統合不良,或是嬰兒時期觸覺需求(包括口慾,不准吸手指、不准吸奶嘴)沒有得到滿足,以至小孩到幼兒期長期地對特定的觸覺刺激(如奶嘴、手指、手帕…)產生過份的情感依附。家長需要先適度的滿足對孩子的觸覺需求,加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讓小孩將口腔的需求轉向手部的觸覺活動。
若家裡的小朋友有以下的情況可能是觸覺防禦的問題:
1.      討厭被觸摸或撫摸,討厭洗臉、洗頭或理髮。天熱也穿長袖衣服。
2.      討厭穿毛料、麻料、套頭衣服或在草皮墊、沙灘草地散步。
3.      對他人不經意的碰觸情緒反應很大或攻擊對方。
4.      在排隊或擁擠的場合顯得焦躁不安,刻意保持較大的距離。
5.      潔癖,手或身體避免接觸他認為髒亂的東西,如顏料、泥土等。
6.      對疼痛反應過度。
若你們家的寶貝出現以上的情形頻率很高,以至於影響到生活,建議請教專業職能治療師做更近一步了解。
那麼對於有觸覺防禦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改善呢?
在環境上,首先要為小朋友準備一個安靜、較為封閉能將干擾降到最低、光線柔和的空間,如:衣櫥室、大空箱子裡、帳篷裡、房間小角落裡,這樣能為他們減少其他感官刺激,而且無預警的碰觸,對他們來說是很有威脅性的。
1.利用刮鬍泡、粉末、乳液以溫和穩定的力道擦在皮膚上。在他們習慣以上的感覺之後,再利用比較寬的刷子、觸覺刷或是有特殊觸感的手套來刷及摩擦大面積的皮膚,記得要順毛刷(頭往腳的方向)
2.讓小孩埋在球池,陪他一起在球池玩,或是一起尋找藏在球池的物品。
3.摸摸箱。在箱子裡放一些豆子、米粒和一些小物品,讓小孩可以伸手臂進去找尋藏在裡面的東西。
4.利用大枕頭或是墊子,讓小孩可以躲在裡面。
5.用吸管吸果凍。吃可以咀嚼的食物如:蒟蒻乾、牛肉乾、口香糖、QQ糖或是咬橡膠管等。
6.利用按摩器提供手和腳的震動刺激,注意需避開臉和耳朵後面。
7.針對臉部和嘴巴比較敏感的小朋友,可以用手指頭、棉棒或是牙齦按摩刷在嘴巴上方或牙齦的地方給予溫和穩定的按壓。
以上這些都可以在家中和自己的小朋友一起做,每天至少需要實行一次,漸進式的增加次數和執行的時間,我們可以觀察他們活動時的反應來決定。如果小朋友有退縮、哭泣的反應,建議給的量和頻率要減少。
觸覺防禦這個算起來不是病的毛病,雖然不會嚴重到需要打針吃藥,但讓小朋友在適應環境、學習新事物上,確實比其他正常的小朋友多吃了苦頭,在人際互動上吃虧,家長應該要多了解體諒他們的心情,在他們情緒反應過後,幫助他們學習與其他小朋友有良好的互動,並且藉由活動減輕他們觸覺防禦情況。
參考資料:感覺統合--高麗芷著---信誼出版
感覺統合-理論與實務—Anita C. Bundy, Shelly J. Lane, Elizabeth A. Murray —合記圖書出版社

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 SM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的定義,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都正常,但在特定的場合或遇到特定人物時卻會沉默不說話,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選擇性緘默症病發時間通常在3-5歲,但容易被忽略,常在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後,才因社交互動和課業問題被發現。在男女生的比例上,女生略多於男生。緘默的狀況依孩子而異,有些是到公共場所就不說話,有些是只和家裡的人說話,最典型的是孩子可以和家裡的任何人說話,但只要一出門就不說話,而緘默的時間有些持續幾個月,有些則會持續數年。
造成緘默的發生原因仍不明確,可能由各種不同原因綜合影響。但目前有研究顯示,選擇性緘默症和焦慮障礙密切相關,認為患者並不是拒絕說話或選定不說話,而是因為焦慮使他們溝通困難,因此表現出不說話、應答緩慢、神情木然呆滯、眼神閃躲、表情羞澀、少發問、因緊張焦慮呈現笨拙的或僵硬的姿勢或沒有任何反應。

l          治療策略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有家庭治療、語言治療、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目前學校本位個別化多重處理模式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即是結合父母、相關的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音樂治療師等)、 班級 老師和同儕的共同努力。

l          對老師及家長的建議
1.家長扮演協助的角色:因孩子通常能和家人正常對話,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能 
協助專業人員做治療。
2.不強迫小孩說話,可用「非口語」的溝通方式:強迫反而會使症狀更糟,不必強求孩子一定用口語回應,可用點/搖頭、手指等等方式替代。
3.鼓勵好的行為:只要孩子的反應方式有進步,立即給予增強。
4.和專業人員、班級老師共同合作,並鼓勵學校同學接納選擇性緘默症的小孩。
5.務必要有耐心,持之以恆的治療。